“万名好党员”张竞成:这个“农民”不简单

发布时间:2019-01-04文章来源:学校新闻部1

  随着冬意渐渐转深,梅家坞茶树的叶子也由嫩黄转为青绿。梅家坞地处开云体育老城区的腹地,漫山遍野都是茶树,500余户淳朴农户,一家一位采茶姑娘。一个月前,张竞成和他的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踏上了这片茶园。

  这不是一驾简单的无人机。这架能够根据对山地进行遥感测绘的全自动无人机代表着浙江智慧农业的尖端水平,突破了从二维到三维的复杂地形全自动作业行业瓶颈。简单说来就是他们的技术可指导全自动植保无人机给丘陵地带的作物喷洒农药。而脚下的这一片茶园,就是他们的试验点。若此项技术能够普及,那么对于浙江——一个丘陵覆盖面积为70%的省份经济作物的智慧管理将收益无穷。技术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谈及此,张竞成憧憬着未来:“中国目前的短板就在农业。如果我们能实现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那就补上了这块短板。”

2122443383.jpg

这个“农民”不简单

  不同于大部分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者,张竞成笑称自己这份工作比农民还农民。他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寻找全国各地合适的农村下田做实验。他的书架上除了一本与专业相关的《开云体育》和一本贾平凹的《开云体育》,剩余的全都是《开云体育》《开云体育》等植物学相关书籍。他对江浙水稻拔节、开花灌浆、成熟的月份,华北春小麦冬小麦的出苗期返青期、新疆棉花成熟的时机了如指掌。

  然而室外的工作强度只增不减。由于数据的需要,张竞成团队必须测量植物光谱,与卫星影像对比。因此时间自然需要卡在太阳光谱最强时:上午十点至下午两点。团队成员戴着草帽,弯腰在农田中收集数据,远远地看去,就是一群在稻田里忙活的农民,不同之处是手中拿的是精密的实验器材。张竞成回忆道,去年一位团队成员因为中暑,直接晕倒在了田里。从那以后,张竞成规定下田,都需备好藿香正气水。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张竞成总是从问题出发,抱着解决问题的初衷,展开研究,提升技术。

  2012年7月中旬,还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的张竞成接到了国家减灾委玉米粘虫灾害爆发的消息立时带队赶往灾区。几万亩的玉米被黏虫啃得只剩下了玉米杆,如果灾害继续严重下去,将带来全国粮价的波动。

  张竞成和团队通过平日的研究积累形成的模型方法,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灾害的发展动向,从而指导虫害的科学防控。通过和全国农技中心联系,白天,他们马不停蹄地从河北的一个县奔赴另一个县,进行实地数据采样;夜晚就坐在电脑前,进行数据分析和灾情研判。经历了数个这样的日日夜夜,他的团队终于得到了华北灾区准确的灾情分布图,有效指导了减灾防灾工作。

  回忆起这件事,张竞成语气中仍带着一份激动,他解释道,能够将平时的研究工作成果进行实际应用是一种宝贵的经历,这也增加了他研究的信心。

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

  张竞成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遥感技术,他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是生物和生态,与遥感技术相距甚远。在博士阶段接触农业遥感之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发现对自己的这份事业越来越热爱。提及中国的农业,张竞成一脸严肃:“中国一年因为使用不当导致农药中毒的死亡人数达到了五位数。如果能让中国的农民,通过我们提供的技术有效的、安全的防治病虫害,能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安心食用农作物。如果成真,这是我们最大的回报,也是最希望看到的。”

  今年暑假,当团队研发的数驾翼展达8米的无人机驰骋在新疆的天空,给百亩农田喷洒农药时,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张竞成清楚一旦此项技术普及,将以一比几百的工作效率,解放人工劳动力,极大地改变中国务农人口不足的现状。现如今,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麦常发的四五种病虫害他们已经可以较准确地发出预警,团队的无人机也已经飞向了全国各地,覆盖了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然而张竞成并不止步于此,团队现在想要攻破的技术是能实现给山地经济作物的自动农药喷洒,防止病虫害,为优质高产提供保障。

  多年的研究下来,张竞成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理念:“由问题为导向,再由技术为支撑。科研就是试错”。而“找问题”也是每个进入他团队的成员必修的一门课。

  从加入杭电开始,张竞成就多了一项任务——教书育人。相比于一些研究所出来的研究员,他认为自己适应得还不错:和自己团队里的研究生称兄道弟,把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讲得热血沸腾,甚至下课后主动申请加入团队。每每遇到这样的学生,他都抱着鼓励的态度。在他眼里,年轻人机会很多,只要肯努力,肯定能做出成效。现在,他和研究生、本科生平时一起下田做实验,虽然很忙,但一行人也是乐在其中。

  一件冲锋衣,一顶遮阳帽,张竞成行走在农田间,心系社会,为理想不断前行。(边钰涵)

上一篇:下一篇: